公元233年,陈寿出生,若他活到今天,应该已经一千七百九十岁了。陈寿的《三国志》完成于公元280年,至今已经过去了约一千七百四十多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许多人对三国的故事充满了兴趣。今天,我们将从陈寿的《三国志》以及相关的史料中,回顾一下许褚与马超在潼关之战中的交锋,深入探讨为什么许褚能够在两次战斗中战胜马超。
在这里,我们的依据是《三国志》及相关史料,而《三国演义》中的“许褚赤膊战马超”的情节并不在我们的参考范围内。熟悉古代冷兵器战争规律的朋友都知道,在汉末三国时期,单挑这种形式已经不再常见了。拿朝鲜战场上的一个例子来说,当时的小鬼子试图与李如松单挑,结果被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一箭射杀,这也说明了《三国演义》中的单挑故事并不现实。
展开剩余76%古代的战争大将或主帅,通常都肩负着指挥大军的重任,他们更多的是通过金鼓旗号来指挥战斗。当大将亲自投入战斗时,往往意味着战斗已经进入尾声,因为大将的生死直接影响军心和战局。单挑决定战斗的胜负,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设想。如果大将能决定战局,为什么还需要训练大量的士兵呢?只要培养几个顶尖的武将,岂不是能轻松打败敌人?
大将是军队的核心和精神支柱,为了防止大将被敌人斩杀,通常会有非常严密的保护措施。以关羽为例,他之所以能够在万马军中斩杀颜良并击溃袁绍的前军主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敢死的勇气和迅速的袭击,而他当时的地位较低,敌人对他的防范也较少。关羽的胜利,更多是由于敌人对他的忽视和轻敌,才得以实现的。
回到建安十六年(211年)的潼关大战,马超当时已经是韩马联军的主帅之一,职位高于许多曹军将领。他被曹操封为徐州刺史、谏议大夫、都亭侯,而许褚仅仅是关内侯校尉,甚至连中郎将都没有。如果许褚主动挑战马超,马超自然不会放在心上。
然而,在许褚和马超的第一次交锋中,许褚却意外获胜。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马超曾暗中想要刺杀曹操,但被许褚提前察觉并防范。许褚作为曹操的护卫,目光如炬,他看得出马超的图谋。当马超看到许褚已经发现自己意图后,他觉得突袭失败的可能性太大,便最终放弃了行动。虽然没有发生真正的战斗,但这场“战斗”实际上已经揭示了双方的胜负,许褚凭借精准的判断和应对,让马超的计划彻底失败。
许褚的成功不仅仅在于预判了马超的行为,还在于他展示了极高的警觉性和执行力。马超当时虽然武勇过人,但却没有许褚那种冷静与机敏。许褚能够成功保护曹操,不仅让曹操得以安全撤离,也令马超显得极为被动。这场没有刀枪相见的较量,实际上已经决定了许褚的胜利。
而在随后的真正战斗中,许褚再次以压倒性优势战胜了马超。根据《三国志》的描述,许褚亲自斩下了敌军首级,并因此晋升为武卫中郎将。这场决战的胜负,曹操心里早有预料。虽然许褚的战术和勇猛值得称道,但曹操对全局的掌控与战略部署,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曹操早就识破了敌人的虚弱之处,并通过精确的策略一步步瓦解了敌军的战斗力。
这场战斗前,曹操已经通过分析敌军的情况做出了明智的决策。他知道,虽然马超的兵力看似强大,但缺乏足够的指挥协调。曹操对马超的处境了如指掌,他明白敌军的士气不稳,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因此,他并没有急于与敌人决战,而是通过诱敌深入,逐步消耗敌军的力量。最后,曹操通过诱敌出击的战术,一举摧毁了马超和韩遂的联军。
马超虽然勇猛,但在曹操的军事谋略和许褚的勇猛面前,他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了使马超的失败显得不那么尴尬,曾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些戏剧化的情节。但从历史记载来看,许褚的两次胜利是毫无悬念的。马超最终因形势不利,被迫向刘备投降,去到了汉中依附张鲁。显然,马超的命运早已被历史的洪流所决定。
综合所有三国史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潼关之战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激烈。许褚与马超的较量,其实更像是一场战略上的较量,而非单纯的勇力比拼。马超的失败,不仅是因为许褚的勇猛,更因为曹操的智慧和全盘布局,最终将马超彻底击败。
发布于:天津市散户在哪个证券开户最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