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那会儿,华北军区的头儿还是聂荣臻。打从抗日战争时候管着晋察冀根据地起,他就是那地界的老大。后来解放战争时,刘邓大军往南走了,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察冀军区就合到一块儿了,聂荣臻还是带着华北的军队。一直到1955年全国重新分大军区,他才算是彻底交了班。
不过到了五十年代初,聂荣臻真的特别忙,根本顾不上华北军区的事情。一方面呢,新中国的第一任总参谋长徐向前因为长期生病,工作都交给了聂荣臻代理,这一代理就是整整五年,总参谋部的事情多得数不清;另一方面,抗美援朝战争打得正激烈,彭总在前线指挥作战,毛主席在北京把控大局,这时候帮主席分析情况、传达指令的主要帮手就是聂荣臻。光是中央机构的工作就已经让他忙得团团转了,哪里还有精力去管华北军区的事情呢?
不过,华北军区是个管大片地方的大军区,担子可不轻,聂帅肯定不会撒手不管。要说聂荣臻在打仗那会儿最信任的手下,那肯定是杨成武。打红军时候起,杨成武就是聂帅手下的得力干将,抗战刚开头,他俩就一块儿上五台山建根据地,一直到解放战争,杨成武都当上了第20兵团的司令员,这十多年,他都在华北这边打仗、干事。说实话,除了聂荣臻,杨成武就是华北那边最让人放心的“压舱石”,在军队里威望特别高。
不管是公事还是私交,聂荣臻对杨成武都非常信赖。在那种特殊情况下,他打算让杨成武挑大梁。1952年,聂帅给毛主席写了份报告:考虑到华北军区的实际需要,他提议让杨成武担任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实际上由他负责军区的日常工作。
这时候,杨成武刚好从朝鲜打仗回来,手头没啥别的事儿,接这个活儿挺自然的。他本来就是革命家庭出身,毛主席也一直挺看重他。不过,看了聂荣臻的提议后,主席却没急着拍板。这是咋回事呢?难道主席觉得杨成武干不了这活儿?其实啊,关键问题还真不在于杨成武本事大不大。
伟大领袖在用人上,都是想得很周全后才做决定的。现在考虑提拔杨成武,但感觉有些方面可能还没准备好:华北军区的第一副司令是徐向前,他因为生病休息了好久,确实没法帮聂荣臻太多,所以聂帅才想让杨成武来管管事儿。可要是中央真这么决定了,徐帅心里会不会不舒服呢?现在全国各大军区都是由元帅级别的人在领导,偏偏要让杨成武来挑华北这个重担,这样做到底合不合适呢?
正当主席犹豫不决时,另一位在军队里很有分量的人物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这个人就是当时负责全军干部管理的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对于聂荣臻的提议,他其实不太点头。想当年,聂荣臻是115师的副师长,罗荣桓则是政委,两人对杨成武的能力都心知肚明,私下关系也挺好。但罗荣桓作为全军里政工方面的老将,看事情特别周全。
罗荣桓直截了当地跟主席说,徐向前虽然现在没法管事,但他在军队里的大官职位还是得留着。想当年,向前同志可是带着8万四方面军的头儿,现在咱国家的好多将领都是那时候他的手下,连华北军区都是。要是现在突然让杨成武来顶替徐帅的位子,军心可能会不稳,干部们心里也可能会不舒服。不如先让杨成武做个华北军区的参谋长,也能管管事,以后再慢慢看情况,一步步给他升官。
很明显,这个计划正合主席的心意,考虑得更加全面细致。没过多久,杨成武就被提拔为华北军区的参谋长,协助聂帅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又过了两年,他升为了华北军区的副司令员;到了1955年大军区重新划分时,他更是正式当上了北京军区的司令员,这正好实现了罗荣桓元帅之前对他的职业规划,每一步都走得恰到好处。看来,罗帅的治军才能和用人智慧,真是非同小可啊。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散户在哪个证券开户最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