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料到,那句“两周决断期”竟是个幌子。2025年6月22日拂晓,特朗普时代的美国猛然出手,闪电空袭了伊朗的福尔多、纳坦兹、伊斯法罕三处核设施。执行任务的是B-2隐身轰炸机,这些空中幽灵专为穿透最坚固的防御设计。
毕竟,伊朗核设施藏得很深,特别是福尔多,深埋地下近百米,常规武器根本够不着。只有像重达13.6吨、能钻透数十米混凝土的GBU-57巨型炸弹,才能构成真正威胁。美方宣称所有飞机都已安全返回,特朗普甚至把这突袭称为“和平时刻”,这种说法……真是挑战了国际社会的常识底线。
一、闪电突袭:被逼无奈的提前摊牌?
这闪电一击,与其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不如说是被逼无奈的仓促之举。此前,美媒还在大肆渲染B-2将部署关岛,一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样子。谁知,转瞬之间,炸弹已在伊朗腹地炸响。这背后,以色列的困境像个火药桶,一点就燃。
伊朗及其代理人,特别是也门胡塞武装,用沙希德-136这类慢速无人机,从南北两线持续给以色列施压。这些无人机虽然时速只有200公里,飞到以色列要近10小时,但它们持续渗透,甚至一度悄无声息飞抵海法等腹地,已让以色列的防空系统疲于奔命,快要撑不住了。再等两周,以色列的局面恐怕只会更糟。
二、美军亮剑中东,伊朗地下备战
当然,美军的介入绝不是三架B-2的单打独斗。沙特的苏丹王子空军基地,早已集结了包括54架F-16、22架KC-135在内的庞大空中编队。更骇人的是,三艘航空母舰和十艘“宙斯盾”驱逐舰已在中东水域枕戈待旦。
理论上,这三艘航母满载F-35C舰载机,日均出动架次可轻松破250次,它们带来的机动性、电子战能力和隐身协同优势,远非以色列本土那点陆基F-35能比。美国的直接下场,让这场潜在冲突的烈度瞬间飙升。
面对压顶的乌云,伊朗也非束手待毙。有消息说,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已转移到地下掩体,通过心腹助手保持联络,并暂停了所有电子通讯以防被定位。
同时,重要的接班人选和军事指挥官的替补链条也已安排就绪,确保指挥系统不会瘫痪。伊朗对外发出的警告也绝非虚言:一旦美国全面介入,其在中东的军事基地和核心利益将成为首批打击目标——相比直接攻击戒备森严的以色列本土,打这些地方显然“容易”得多。
甚至有说法,此前美军内部那个不成文的“龙虾牛排”出征餐信号,似乎暗示美方胃口更大,不仅仅是空袭,也许正酝酿着直捣德黑兰的地面战?
三、攻入德黑兰?一场代价高昂的豪赌
然而,真要打到德黑兰,谈何容易?别忘了,美国在阿富汗耗了二十年,砸下两万亿美元,最终塔利班还是卷土重来。伊朗可不是塔利班那样的小角色,它有战斗力强悍的革命卫队,手握数千枚弹道导弹,而且国土多山,对进攻方来说地形极端不利。一旦伊朗被逼到绝境,把导弹雨点般砸向以色列,就算美以联军刚刚踏上伊朗土地,后方也可能传来以色列全境被导弹洗地的噩耗。
更何况,美国自己的军工产能经过俄乌冲突的巨大消耗,早已捉襟见肘,库存吃紧。这不正是它急着想从乌克兰脱身的原因之一吗?在这种弹药库并不充裕的背景下对伊朗大打出手,怎么看都有点孤注一掷的味道。
四、亚太惊现真空,中国迎来战略机遇
美国这一仗,不仅在中东搅起滔天巨浪,更在不经意间,给全球战略格局,特别是西太平洋,带来了一场未曾预料的“大变动”。为了支持中东战事,美国不仅从本土调走了多达7架B-2轰炸机(超过总数三分之一)和大量加油机,更关键的是,导致其在亚太出现了近七十年来,首次没有现役航母实际部署的“军事真空”。
常驻日本横须贺的“华盛顿”号在维修,其他航母全部奔赴中东了。要知道,哪怕是伊拉克战争最激烈的时候,美国在亚太也至少维持着一艘航母的存在。西太平洋,尤其是台海和南海,本是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核心区,常态部署两艘航母是它维持地区干预能力的基石。
这种力量的腾挪,对中国而言,无疑是战略机遇期悄然开启的信号。首先,中国在西太平洋方向面临的直接军事压力显著减轻。其次,美国力量被中东牵制,削弱了其在台海、南海问题上介入以及支持盟友的能力,这两个热点区域的紧张气氛或许会因此稍有松弛。
更深远的是,这等于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战略发展时间和空间。无论中东战局最终走向何方,中国似乎都将是间接收益者:如果美国成功压制伊朗,必然代价惨重,元气大伤,无力再对华维持高压态势。如果美国失利,其在中东的霸权将受到毁灭性打击,进而动摇其全球领导地位。
即便美国在中东侥幸惨胜,深陷俄乌与中东双线泥潭,也必然在西太地区力不从心。美国最担心的,恐怕正是中国会抓住这个窗口期,在中东施加更多影响力,给美国的困境再添一把火。
五、伊朗绝地求生,长远代价谁来支付?
同时应付中东、西太平洋和乌克兰三条战线,美国全球战略的脆弱性,此刻正暴露在聚光灯下。中国在台海、南海甚至朝鲜半岛方向,采取主动的空间似乎无形中增大了,这很可能迫使美国不得不进一步分散其本来就已捉襟见肘的军事资源。中东的战火,客观上充当了牵制美国、变相缓解中国战略压力的角色。
对于伊朗而言,尽管当前局势岌岌可危,但这或许也暗藏着绝地求生的契机。一旦他们能够承受住美国和以色列的联合打击,美国的“金身不败”神话可能因此破灭,而以色列也可能被迫重新审视其一贯的强硬政策。
这不仅仅关系到伊朗政权的存续,更可能成为其在中东乃至全球舞台上重塑自身定位、奠定未来数十年发展基调的关键转折点。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伊朗必须首先挺过第一轮空袭造成的破坏,并能够有效组织起后续的反击。
伊朗可能的反击手段多种多样,包括攻击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高价值目标、军事基地乃至航空母舰等。如果伊朗真的被逼到绝境,是否会采取更极端的行动,例如直接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或者加速研发甚至动用“脏弹”等非常规武器?这些都是悬在伊朗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预示着局势可能急剧升级的风险。
散户在哪个证券开户最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