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9月,开国上将董其武带着志愿军23兵团的兄弟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谁能想到,这帮精壮小伙到了朝鲜竟成了"包工头"?整整三个月,他们愣是连一枪都没放,光顾着抡锄头了!
这事还得从董其武的老底子说起。这位老兄可不简单,当年在傅作义手底下那是出了名的能打,大同集宁战役、张家口之战都是硬仗。结果到了朝鲜反倒干起了工程队的活计,你说憋屈不憋屈?可别以为这是明升暗降,人家军委领导可是拍着胸脯说的:"老董啊,修机场这事比打仗还紧,前线弟兄们的命就攥在你们手里呢!"
那时候朝鲜战场上美军飞机跟马蜂似的到处乱窜,运输线被炸得七零八落。前线部队眼巴巴等着空中支援,可机场都被炸成了筛子。上头一合计,得找支靠谱的队伍抢修机场。挑来挑去,23兵团入了领导们的法眼。这支队伍虽然人不多,拢共不到四万人,可都是绥远起义过来的老兵油子,干活绝对实在。
听说要当工程兵,23兵团的兄弟们可不乐意了。不少人私底下嘀咕:"咱们大老远跑来朝鲜,铁锹都抡冒烟了还见不着美国鬼子?"董其武心里也堵得慌,可转念一想,打仗又不是非得端着枪冲锋。眼瞅着寒冬腊月快到了,前线的战友们还等着空中补给呢!
这帮"包工头"一到工地就玩命干。冰天雪地里,铁镐凿下去就一道白印子。美军轰炸机时不时就来串门,炸弹跟不要钱似的往下扔。有个段子说,有天美国飞行员炸完回去报告:"长官,中国人太邪门了,咱们炸完他们不到半天就又修好了!"其实哪有什么邪门,都是23兵团的弟兄们咬紧牙关硬扛下来的。
说起这修机场的讲究可不比打仗少。得先平地基,再铺碎石,最后还得用钢铁滚子压实。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气,铁家伙摸着都能粘掉层皮。有个老兵回忆说,当时手冻得跟胡萝卜似的,晚上脱鞋都得别人帮忙,脚指甲盖都冻掉了好几个。可就这样,泰川、院里、南市三座大型机场硬是在三个月内全部完工,而且保质保量。
说起23兵团的老底子,其实都是傅作义放在绥远的二线部队。北平那边起义的都是精锐,这帮绥远的兄弟虽然忠心耿耿,战斗力确实差那么点意思。军委领导们也是人精,心说这么忠厚的队伍要是折在战场上,太可惜了。倒不如让他们发挥特长,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有哥们要问了,同样是起义部队,曾泽生的50军怎么就那么能打?这事得掰扯掰扯。50军的前身是滇军60军,在辽沈战场上就是块硬骨头。起义后被编入四野,整个脱胎换骨。23兵团呢,起义后一直在搞生产建设,正经仗打得少。不过要论吃苦耐劳,这两支队伍还真是一个娘胎里出来的倔脾气。
那年头志愿军各支部队都有自己的绝活。13兵团擅穿插,9兵团能攻坚,20兵团防御固若金汤,26兵团山地战是把好手。23兵团虽然没赶上真刀真枪干仗,可要论起基建速度,那在朝鲜战场绝对是独一份。据说彭老总听说三座机场同时竣工,乐得直拍桌子:"好!有了这空中走廊,看美国佬还怎么嚣张!"
回国后的庆功宴上,有人打趣董其武:"老董啊,你这仗打得漂亮,连个擦伤都没有!"董其武嘿嘿一笑:"咱这叫智取机场,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实大伙心里都清楚,那些在冰天雪地里抡镐头的日子,比真枪实弹干仗也好不到哪去。只是这帮实诚人从来不把苦字挂在嘴边。
多年后有人统计过,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共修建了二十多座机场。这其中23兵团负责的三座机场使用率最高,起降架次最多。要不说专业的事就得交给专业的人干,这帮"基建狂魔"愣是用铁锹和镐头在朝鲜战场立了大功。
说来也怪,当年那些抱怨没捞着仗打的23兵团战士,晚年最常挂在嘴边的反倒是修机场的事。有个老兵说得实在:"打仗不过痛快一时,修机场救的人命可是实实在在看得到的。"这话糙理不糙,战场上的英雄不只是端着枪冲锋的,那些默默无闻的后勤弟兄同样值得敬重。
董其武晚年写回忆录时,特意把朝鲜修机场这段写得格外详细。老爷子说起当年的事眼眶还红:"我那帮兄弟啊,真是好样的!"这话说的,谁能不动容?要论军功章,23兵团可能比不上那些歼敌无数的王牌部队,但要论对战争胜利的贡献,他们绝对当得起"铁军"二字。
现在想想,当年军委的决定真是高明。让会打仗的去冲锋,让能吃苦的去搞建设,各展所长才能事半功倍。23兵团虽然没放几枪,可他们修建的机场不知救了多少前线将士的命。有时候历史就是这样,看似不起眼的螺丝钉,往往才是最关键的那一颗。
这篇文章重点是打造出积极又健康的网络氛围,里面没包含任何违反规定的东西,要是有侵权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
散户在哪个证券开户最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